close

  今年以來,家庭農場在我省得到迅猛發展,目前經工商部門登記註冊的家庭農場有4501家,成為現代農業的新型經營主體。
  記者連線
  “今年純收入大約20萬元”
  採訪對象:霍山縣黑石渡鎮家庭農場主張傳李
  初冬時節,霍山縣黑石渡鎮朱家畈村農樂家庭農場里,嫩綠的麥苗在冬陽下散髮出勃勃生機。 “今年小麥苗情好,壯苗越冬一點問題沒有。”正在帶領工人噴灑除草劑的農場主張傳李高興地說。
  44歲的張傳李是霍山縣有名的種糧大戶。自從2009年種植水稻、小麥以來,他逐年擴大規模,如今農場已有1000畝土地,800畝種水稻,200畝種小麥。
  經濟效益如何呢?張傳李給記者算了一筆收支明細賬:“我今年種了800畝水稻,收入70多萬元,200畝小麥賣了大約10萬元,總收入在90萬元左右。而年初購買種子和化肥分別花了5萬元和9萬元,雇佣人工和機械用油等方面費用大約是10萬元。最大的一筆支出是用於土地流轉的租金,租金按每畝500斤稻穀計算,總計大約50多萬元。好在我們現在實行生態種植,農藥用量很小,只需要噴灑少量的除草劑,所以這方面支出很少。這樣算下來,我今年純收入大約20萬元。 ”
  張傳李告訴記者,由於土地基礎設施比較差,稻田和麥田都只能種一茬,而且小麥產量特別低,只有皖北地區的一半左右。加上今年乾旱,水稻減產,所以今年效益不是太好。“最近打算在農場內搞大棚育秧,培育秧苗以後,還準備利用閑置的大棚搞蔬菜種植,將農場經營得更加多樣化、科學化。”張傳李說,希望政府一方面在機械用油補貼、土地流轉服務上給予更多支持,另一方面能加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改良土地提高產量。
  “倉儲、銷售都是很頭疼的事”
  採訪對象:廬江縣家庭農場主潘英友
  潘英友是合肥市第一位家庭農場主,其農場位於廬江縣現代農業開發園內,今年種了1260畝地,稻麥兩茬。
  11月21日上午,潘英友開著私家車帶記者參觀他的農場。 “從水稻來看,年初購買的稻種平均每畝30元,用旋耕機每畝50元,施肥平均每畝150元,農藥平均每畝120元。收割機收割平均每畝花費50元。一季水稻平均每畝需要3個臨時工,勞務費是每人80元。 ”潘英友邊開車邊跟記者算賬:農電網線翻新、溝渠的拓寬等其他費用大約每畝50元。運送秧苗、稻穀的運輸費大約每畝30元,再加上抗旱每畝費用大約30元,這樣算下來,平均每畝投入的成本是750元。從收入看,今年單季晚稻畝產在1200斤,出售均價每斤1.2元,收入一共是181.44萬元,種植水稻的利潤是87.84萬元。
  在潘英友的農場里,記者看到上千畝土地被分割成整齊的田塊,麥苗吐出新綠。站在田埂上,潘英友又跟記者算了一季麥子的投入與產出賬:以畝為單位,旋耕土地40元,麥種70元,施肥120元,農藥40元,除草機30元,收割費50元,人工費60元,運輸費20元,一共是430元。小麥畝產800斤,全部以每斤1.2元出售,1260畝小麥利潤是66.78萬元。“此外,我的地都是流轉過來的,因此還要付給農戶每畝600元費用。 ”潘英友說,除去這個費用,一年兩季最後凈賺79.02萬元,平均每畝凈賺不到630元。
  談到家庭農場的經營,潘英友說,每年水稻、小麥收上來後,倉儲、銷售都是很頭疼的事。為瞭解決糧食乾燥問題,他今年買了一套價值70萬元的烘乾機,一分錢補貼都沒有。希望政府在這方面給予進一步的支持。
  基層觀點
  “家庭農場亟須標準化建設”
  家庭農場是一類適合當前農業發展的組織經營形式,既可以解決農業經營的規模效益問題,又能遏制土地流轉“非農化”問題,穩定糧食生產。但當前家庭農場經營尚處於起步階段,首先要加強標準化建設。現在很多農場種植的農作物不固定,不利於家庭農場的可持續發展,應引導農場主進行標準化建設。其次,要進一步規範家庭農場的認定標準,明確家庭農場的科學內涵。再次,要進一步加大對家庭農場的扶持力度,比如:可以在銀行貸款和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給予扶持。
  (肥東縣農委農業科科長阮宜斌)
  專家點評
  “發展家庭農場還須因地制宜”
  以上兩個家庭農場經營狀況都比較好,主要體現在經營收益比較好,管理得當,農業技術上也能夠跟上。其中,潘英友的家庭農場因為規模更大,機械化水平更高,收益狀況相對更好。家庭農場是未來農業經營的重要主體,但各地情況存在差異,家庭農場發展情況也不一,因此應該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確定發展模式。
  (安徽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黃正來)
  對策建議
  “積極引導,適度規模”
  家庭農場的確只有上規模才能出效益,但是“上規模”不是要一味地擴大田地的畝數,而是要做到規模適度。規模太小就難有收益,盲目擴大規模則會導致經營不善,風險加大,效益降低,從而不利於農業的穩定發展。就經營主體而言,不僅僅農戶是家庭農場的主人,大學生、管理人員等也可以發展家庭農場。此外,政府需要對起步階段的家庭農場“拉一把”,在土地、資金、技術方面給予支持,引導家庭農場沿著健康軌道發展。
  (省農委合作經濟指導處副處長呂建魁)(記者:史力、夏海軍、夏金華)標簽:家庭農場 現代農業 種糧大戶編輯:曹飛翔  (原標題:家庭農場:“蹣跚起步”還需政府“幫一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ejo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