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襯衫新聞 時間: 2013-11-16來源: 信息時報新華社發
  據新華社電近日,黑龍江省向外通報嚴肅查處了547起頂風違紀案例,然而包括一副省級幹部違紀在內的案例都只見事不見人,違紀幹部被以“某”字代替,引髮網民質疑。盤點近期的關鍵字廣告一些違紀通報,“某”字現象頻出,是程序要求如此,還是有意遮羞?
  各地通澎湖民宿報違紀常見“某”字
  據報道,黑龍江集中破解群眾反映強烈的作風問題,自揭其短。目前,已嚴肅查處547起頂風違紀案例,通報425914人、調離崗位7人,其中對一名喝酒致陪酒人死亡的副省級幹部,給予留黨察看一年、行政降級的處分。
  但通報的時候用“某”字隱去違紀者姓名,如此扭扭捏捏,讓網民感覺如鯁在喉。網民“方圓”說,敢於揭瘡燒烤疤是好事,但揭而不透或避重就輕,民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大打折扣。
  記者梳理了各地通報違紀的情況發現,“某”字現象經常存在。
  今年9月,遼寧省紀委公開通報了10起黨員幹部作風方面問題的查處情況。而公佈的這10起案件中,都是“點到為止”。例如其中一起案件通報稱“撫順市紀委查處某工商分局局長私設小金庫用於單位招待費和部分幹部旅游問題。撫順市紀委給予當事人黨內警告處分,收繳違紀款97790元。”
  記者發現,雖然都用“某”字,但是各地對違紀通報的公開程度也各不相同。有的通報只“吝嗇”地透露出違紀幹部所在的縣區,具體單位和姓名完全隱去,讓人無法獲知“某”的具體指向。而有的地方在通報時只隱去了違紀人員的名字,地區、部門、姓氏都予以公開,稍作推測就能知道違紀者是誰。
  紀檢部門無規定是否曬姓名
  也有一些地方鐵面無私,把違紀者的基本信息完全公開。11月9日,四川省紀委對外通報4起涉及“四風”問題的典型案件,這些案件公佈時全部有名有姓,違紀事實、違紀者一目瞭然。
  由此可見,用“某”字代替違紀者姓名、職務的行為並非紀檢監察部門的統一規定,也非外界所猜測的根據官員行政級別而定,而是由各地自行裁量。
  寧夏紀檢監察部門的一名幹部證實,違紀通報是否要曬違紀者名稱,紀檢部門並沒有明確的規定。各地的做法不同,都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決定的。
  在新浪微博發起的話題討論中,75%的網民支持公開包括違紀者姓名在內的具體信息,只有25%的網民認為不應該公開。多數網民認為,用“某”來代替當事人,一般出現在涉及未成年人和涉密人員的對外通報。官方既然決定公開違紀情況,說明這些信息不涉密,民眾有權知道違紀幹部的信息。
    (原標題:違紀通報為何用“某”字遮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ejo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